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四川竹編老手藝有了新活法 網店三個月拼出10萬+
2021年01月25日 15:42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祝歡
分享到:

  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25日電 (記者 徐楊祎)“我做夢也想不到,以前一天都賣不出兩三個的竹筲箕,現(xiàn)在在網上幾個月就賣了十幾萬個!奔易∷拇ㄊ冉型h縣界牌鎮(zhèn)的殷志華25日如是說。

  年過七旬的殷志華說,村里的年輕人大多沒傳承這門手藝,會的只剩十幾個老手藝人。如今,他們都給新電商合伙人熊珍禮供貨。熊珍禮每隔一兩周就會開著貨車到各個村收購,收上來的竹編制品運送到自貢市城郊的自貢農人科技有限公司倉庫,一個個簸箕、籮兜、收納筐等通過快遞發(fā)往全國各地。

72歲的蔣中華,一天能編十幾個籮兜。 海順 攝

  自貢農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叫龔勛,今年剛三十出頭。計算機專業(yè)出身的他原打算做程序員。2018年,龔勛從西安回到老家自貢,和同學一起合伙在電商平臺賣家鄉(xiāng)的手工竹編制品。2020年9月起,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拼多多平臺,訂單量一下猛增十倍,三個月“拼”出10萬+,帶動了周邊100多名老手藝人重拾舊日技藝。

  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殷志華說起看家本領滔滔不絕,看似簡單的一個竹編筲箕,從砍竹子開始算,竟有十多道工序。在川南地區(qū),幾乎家家戶戶房前屋后都種有竹子,“3年左右的竹子最適合做竹編,發(fā)了竹筍后就可以砍了,不久后又會長出來新的”。這么多年來,夫妻倆也曾外出打工,但竹編這項手藝從來沒有斷過。如今兩個女兒外嫁,老兩口就一直靠竹編維持家用。

為了帶動銷量,龔勛和合伙人一起拍攝搞笑短視頻。海順 攝 

  每天天不亮,殷志華和陳淑芳就起床,吃過早飯后二人各司其職。殷志華砍竹子、劃篾絲,陳淑芳則為筲箕起頭。陳淑芳說,現(xiàn)在編筲箕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年輕人坐不住,就編不了多少。手工活做起來比較慢,更多的只能是熟能生巧。老兩口有時一個月能編一百多個,收入三四千元。

  在自貢市榮縣河口鎮(zhèn)河東社區(qū),72歲的蔣中華也每天都坐在自己的鋪面上編籮兜,籮兜比筲箕更大一些,可以裝更多。近幾個月他編了300多個籮兜,賺了四五千元。“以前編多了也賣不出去,現(xiàn)在編多少他們收多少,收入自然增加了!

  “他們編多少,我們收多少!饼弰装l(fā)展了十幾個像熊珍禮這樣的合伙人,專門幫他走村串戶收購竹編制品,而他則專心做電商平臺的營銷和運營。 

  2018年底,龔勛每天能在網上賣出300個竹編制品,當時家里人覺得“頂天了”,畢竟一些線下做竹編生意的人,有時一天也賣不出去兩三個。龔勛開始擴大貨源地,從自貢延展到內江、宜賓等地。在這個過程中,龔勛認識了熊珍禮等竹編商販,并且和他們建立了合作關系。漸漸地,龔勛發(fā)現(xiàn)新電商平臺拼多多的發(fā)展后勁更足,從2020年9月起,只要拼多多有活動他就報名參加,短短幾個月時間就把單量從每天300單做到了每天3000單。

  現(xiàn)在竹編生意已初具規(guī)模,但是龔勛每天仍然焦慮,除了運用開直播、拍短視頻等手段增強帶貨之外,他更擔心的是貨源問題!白鲋窬幍倪是以六七十歲的老人為主,有的供貨老人,身體突然生病了,也就沒法做了。”

  龔勛表示,在網上銷售竹編制品不僅僅是生意,更是一份情懷:“我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編竹編,我的奶奶、父親、母親,都會這門手藝,很多記憶也都留在了這些竹筐竹簍里!(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