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筠連縣王星:種好扶貧“責任田”
2021年02月09日 11:46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韓金雨
分享到:

  中新網四川新聞2月9日電 (田雨佳 張猜 張必柱 杜云)“扶貧就是我的‘責任田’,我有責任和義務幫他們增收致富,讓他們發(fā)展的更快更好”。這是宜賓市筠連縣團林苗族鄉(xiāng)大埂村第一書記王星寫在自己筆記本中的一句話,他不僅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自擔任團林苗族鄉(xiāng)大埂村“第一書記”以來,在縣委縣政府和鄉(xiāng)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王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忘責任,努力讓自己的“責任田”掛滿飽滿的果實,滿是成熟豐收的芳香。

王星(左二)了解茶葉種植情況。田雨佳 攝
王星(左二)了解茶葉種植情況。田雨佳 攝

  甘為一頭孺子牛,不忘初心服務群眾

  團林苗族鄉(xiāng)大埂村距縣城58公里,距離團林苗族鄉(xiāng)人民政府4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剛進入大埂村的王星便迎來了挑戰(zhàn):“村地處偏遠,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到縣城車程2小時”“土地稀少分散,經濟結構單一,農民增收困難,致富無門”“全村有農戶242戶,但建檔立卡戶人數就有241人”。

  “我初來乍到,對村上的情況不了解,對村民特別是貧困戶的情況更是知之甚少,不了解就沒有發(fā)言權,我工作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了解本村的情況,摸清家底,才能量體裁衣”。

  王星從駐村第一天起,向村兩委、黨員了解本村村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走訪完全村5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與他們促膝交談,針對貧困戶建立工作臺賬,切切實實做到摸清家底,量體裁衣。同時重點針對“一超六有”、幫扶手冊、幫扶信息卡等工作進行摸底核查,做到早安排、早落實、早發(fā)現(xiàn)、早整改。對每一次走訪入戶發(fā)現(xiàn)的問題,列出問題清單,建立整改臺賬,制定整改方案,落實整改責任人,同時加強與貧困戶的溝通與交流,實現(xiàn)標本兼治,把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

  愿做一顆鋪路石,牢記使命實干苦干

  “扶貧不是簡簡單單一件事,要找出真正制約村級發(fā)展的瓶頸和難題,把原因吃透弄懂,積極動腦子、出實招,有針對性制定解決和破解的辦法措施,不斷提高推動村發(fā)展的素質和能力,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王星在自己筆記本中的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擔任團林苗族鄉(xiāng)大埂村第一書記以來,王星充分認識到精準扶貧工作的重大意義,將此項工作作為長期性工作來抓,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成效,確保工作力度不變,做好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的長期準備。

  他隨即行動起來,整合部門優(yōu)勢,跑項目,要資金,大力發(fā)展本村鴿子產業(yè)、玫瑰產業(yè)以及黑山豬產業(yè),目前鴿子產業(yè)存欄20000只以上,每月產出乳鴿3000只,鴿子蛋10000多枚;玫瑰產業(yè)種下100畝,連片形成觀賞食用玫瑰產業(yè);通過以豬養(yǎng)豬模式發(fā)展黑山豬,全村生豬存欄數達3500頭,多方式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

  2020年初為著力減輕建檔立卡貧困戶患者看病就醫(yī)經濟負擔以及鼓勵貧困戶子女努力讀書從而達到教育脫貧的目的,經過一系列深入的工作,籌集到資金10萬元,成立了團林苗族鄉(xiāng)大埂村衛(wèi)生健康扶貧基金會。

王星(左三)入戶與貧困戶交流談心。田雨佳 攝
王星(左三)入戶與貧困戶交流談心。田雨佳 攝

  “我們村成立了基金會,以基金的名義進行對外投資,每年有12%的投資收益呢!也就是說我們每年會有1.2萬元收益。這可是件好事兒,多虧了王星書記呀!”團林苗族鄉(xiāng)大埂村的建檔立卡戶王興海說道。

  “基金所得收益將部分用于貧困戶的醫(yī)療和教育幫扶,在實現(xiàn)幫扶的同時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蓖跣且恢卑逊⻊杖罕、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利用衛(wèi)生健康教育扶貧基金為群眾解決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問題,努力幫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幫助辦理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

  自2014年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全村共累計獲得1298萬元的投入發(fā)展資金,新硬化公路12.6公里,新修入戶便民路13.6公里,發(fā)展村集體經濟入股專合社3個,成立基金會1個。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績,包含了王星等扶貧干部無數心血。

  肯當一個引路人,奮力催開“致富花”

  將抓黨建作為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強支部的堡壘作用,力求通過支部的堡壘作用,帶動和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一方面,結合駐村的實際,進一步完善了村黨建工作制度建設,完善了相關工作規(guī)章;另一方面,根據上級黨組織的統(tǒng)一部署和安排,積極帶領村兩委、村黨員干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教育主題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引領著全村黨員著重思考如何將黨建與脫貧工作有效結合,如何以黨建促脫貧,并展開大思考、大討論活動,精心收集群眾的意見,與群眾交心談心,融入到群眾一線。

  “我們村干部還實行‘講課’制,利用農閑時間、傍晚時間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與村民開積極參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討論。要將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和規(guī)定進行專項解答和普及,讓村民們逐漸了解和認識到各項惠民政策。這樣一來,為取得脫貧攻堅戰(zhàn)役的勝利打下扎實的基礎。”團林苗族鄉(xiāng)大埂村副主任何順康說道。

  “基層工作,特別是農村工作情況復雜,頭緒多,想要干好不容易!蓖跣翘寡,“作為第一書記,是直接服務群眾,整天同群眾打交道,做群眾工作是‘必修課’。”王星任職以來,心甘情愿當群眾的小學生,不斷向群眾學習,自覺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

  “革命尚未成功,我們仍需挽起袖子加油干。下一步大埂村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我一定不負黨的重托,不辜負群眾的期望,堅守農村一線,為全村發(fā)展穩(wěn)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星目光堅定地說道。(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