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wǎng)四川

汶川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線上+線下”融合傳播非遺文化
2022年06月13日 21:13 來源:中新網(wǎng)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6月13日電  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汶川形成了形態(tài)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濃郁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其非遺項目豐富多彩!6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結合今年的主題“連接現(xiàn)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汶川縣舉行了一系列“線上+線下”結合的精彩活動,成功探索出了線上傳播新模式,讓非遺走近生活,走進大眾視野,助力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活動海報。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活動海報。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本次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汶川通過圖片、視頻、問答、直播等方式將非遺傳播于眾,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讓汶川非遺“活”了起來。羌笛、羌繡、羊皮鼓舞等傳統(tǒng)非遺文化通過多種網(wǎng)絡途經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中,并廣泛傳播。

  6月11日當天,許多網(wǎng)友的朋友圈被一張張精美的圖片“霸屏”,九張精美的海報讓這些古老的非遺技藝變得活靈活現(xiàn)。另外,通過短視頻記錄的形式,將藏羌剪紙、羌笛、洋芋糍粑投射到了屏幕前。由非遺傳承人為大家講述自己的傳承故事,講述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真實而動聽。

汶川非遺技藝——羊皮鼓舞。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汶川非遺技藝——羊皮鼓舞。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為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宣傳展示汶川非遺文化資源,倡導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非遺;顒悠陂g,“熊貓家園康養(yǎng)汶川”公眾號推出了線上有獎問答。通過提取非遺元素羌繡、羌碉、羌笛,創(chuàng)意設計了精致的書簽禮盒作為獎品相贈。這些非遺元素被微縮在小小的書簽上,將羌族文化有機轉化為文具用品,實現(xiàn)了“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

非遺傳承人親自授課。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非遺傳承人親自授課。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通過線上征集而來的親子家庭來到水磨鎮(zhèn),沉浸式體驗藏羌剪紙與羊皮鼓舞兩種非遺文化。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非遺傳承人親自授課:朱金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羊皮鼓舞代表性傳承人、余正國——省級羌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世琴——縣級藏羌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何世剛——非物質文化遺產白石信仰傳承人。活動全程進行了圖片直播。

汶川非遺技藝——藏羌剪紙。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汶川非遺技藝——藏羌剪紙。汶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親子體驗活動現(xiàn)場,傳承人講述了藏羌剪紙和羊皮鼓舞的歷史,并展示和演繹了兩項非遺文化。在各位傳承人的耐心教授下,大小朋友們很快進入角色,對極具民族特色的非遺文化充滿了學習熱情。最終,大家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剪紙作品,收獲滿滿。也在水磨古鎮(zhèn)的和諧廣場上完成了羊皮鼓舞的學習,并與羊皮鼓舞的傳承人們擊鼓載舞,盛是歡樂。

  此外,大家還品嘗到了極具風味的非遺美食——洋芋糍粑。本次非遺親子體驗活動,既展示弘揚了汶川非遺技藝,又宣傳推廣了非遺文化。親子家庭們通過與非遺文化的近距離接觸和沉浸式體驗,也充分領略到了汶川非遺的獨特魅力。

  古老的非遺其實并不遙遠,它是多彩生活的折射,而人民對于非遺文化的熱情也遠超預期。2022年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汶川通過系列活動的舉辦讓非遺真正連接現(xiàn)代生活,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其綻放迷人的光彩。(完)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