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6月19日電 (尹之墨)“為群眾辦實事示范法院”創(chuàng)建活動開展以來,峨邊法院以打造文化陣地、優(yōu)化訴訟服務、培育司法品牌三項措施為抓手,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思路,將彝區(qū)特色融入法院工作各個方面,為服務基層治理、推進鄉(xiāng)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庭里庭外共和諧
特色文化陣地促進點滴浸潤
峨邊法院共有6個人民法庭,其中,黑竹溝人民法庭位于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南部的黑竹溝鎮(zhèn),管轄范圍包括黑竹溝鎮(zhèn)、大堡鎮(zhèn)、金巖鄉(xiāng)、勒烏鄉(xiāng)。在當地,彝族群眾占總人口的85%。
為切實發(fā)揮民族文化的紐帶作用,峨邊法院將彝族特色融入法院文化建設,選取黑竹溝人民法庭打造特色法治文化長廊。
文化長廊設置了彝漢雙語文化墻,彝族傳統(tǒng)道德教育、民族團結標語、移風易俗宣傳等內容都被巧妙地繪制在文化墻上,這些既貼近當事人生活,又蘊含著深刻法理的文字圖畫,幫助法庭喚起當事人的共鳴,為促進民族和諧營造出濃厚氛圍。
黑竹溝人民法庭的調解室、宣傳欄等辦公區(qū)域,也處處裝飾著彝族文化中特有的紋樣、圖騰,進一步增強了彝族干警和當事人心理認同感。
情理法理兩相融
特色訴訟服務彰顯司法擔當
為有效化解彝區(qū)群眾糾紛,峨邊法院立足審判執(zhí)行實際,創(chuàng)新建立起“石榴籽+德古”多元解紛模式,相繼在院機關、黑竹溝鎮(zhèn)底底古村等地設立“曲木木良石榴籽調解工作室”“洛子布哈石榴籽調解工作室”等4個“石榴籽”調解室,特意邀請熟知彝區(qū)民族習慣、風土人情的彝族干部、彝族“德古”擔任石榴籽調解員,運用雙語調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糾紛,收到良好效果。
2021年11月,阿侯某某某與丈夫洛子某某二人共同購買了一間價值40萬元的商品房。洛子某某支付首付款14萬元后,商品房原房主周某某、柳某某將房產過戶到夫妻二人名下,并約定未支付的余款26萬元待洛子某某在銀行按揭貸款后由銀行直接支付。
購房本是一件開心事,誰知天有不測風云。2022年1月,洛子某某因病去世,留下阿侯某某某與兩名未成年子女洛子羅某、洛子軍某。洛子某某母親放棄繼承房產,此前購買的房產遂歸入母子三人名下。但由于洛子某某的死亡,母子三人一時失去了收入來源,正在辦理的按揭貸款手續(xù)也隨之陷入停滯。原房主周某某、柳某某無法收回剩余房款,只得訴至法院,請求解除此前簽訂的房產買賣協(xié)議。
接到案件后,峨邊法院迅速組織石榴籽調解室共同開展案情分析。據了解,阿侯某某某無力支付房產剩余款項,也希望解除買賣協(xié)議,取回房產首付款解決生活困難。根據原被告共同意愿,石榴籽調解室立即為雙方主持訴前調解,石榴籽調解員主動充當起溝通的橋梁,一面為雙方尋求利益平衡點,一面從法理、道德、人情等方面勸解雙方互諒互讓。在調解員的全力斡旋下,原告理解了被告面臨的困境,最終達成了雙方都滿意的調解結果。
完善基層法庭建設,在各法庭配備彝族干警,選任彝族群眾加入人民陪審員隊伍,構建雙語司法服務機制,法院工作逐漸變得更“接地氣”,更貼近群眾。峨邊法院還積極推行“云送達”“云解紛”“云庭審”等線上服務,通過人民在線調解平臺,四川微法院等智慧平臺,引導彝族當事人適時采用在線服務辦理訴訟事務,為化解彝區(qū)矛盾糾紛跑出了加速度。
2022年1-5月,峨邊法院網上立案125件,電子送達630人次。石榴籽調解室訴前調解88件,調解成功69件,成功率78.4%。
開門普法零距離
特色司法品牌豐富人文內涵
為更好地發(fā)掘彝區(qū)法院文化底蘊,提升法院形象,峨邊法院提煉彰顯彝區(qū)法治特色的司法工作方法,推出以傳播彝區(qū)法治為主要意義的“法韻佳支”司法品牌,彝族干警被編入品牌推廣隊伍,在校園、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間輾轉奔波,將傳播法治文化、開展普法宣傳延伸至彝區(qū)最前沿。
峨邊法院通過實地走訪、在線交流等方式,充分聽取了彝區(qū)不同群體的法治需求,以量身定制的普法內容回應著彝區(qū)群眾關心、關注的“急難愁盼”問題。
為讓司法品牌更深入人心,普法活動更富有趣味,各法庭的青年干警也自發(fā)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活動策劃、案例編寫、主題宣講。青年干警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讓“法韻佳支”司法品牌煥發(fā)了新生機。
目前,干警們已陸續(xù)到彝區(qū)鄉(xiāng)鎮(zhèn)、學校開展宣傳活動10余次,發(fā)放宣傳資料2000余份,通過巡回審判開展以案說法2次,編排普法微視頻6期,普法內容涵蓋掃黑除惡、防范養(yǎng)老詐騙、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民法典》新增內容等法律知識,讓彝區(qū)群眾零距離感受法治浸潤,進一步提升了“法韻佳支”司法品牌的影響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