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名單公布 四川2個單位3名個人上榜
2022年07月22日 20:13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韓金雨
三星堆遺址祭祀坑發(fā)掘現場。(岳依桐 攝)
三星堆遺址祭祀坑發(fā)掘現場。(岳依桐 攝)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2日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關于表彰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的決定》22日公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宜賓市博物院研究館員羅培紅,四川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韋荃,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王方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據悉,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表彰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組織,每五年評選一次,以期表彰先進、樹立典型、弘揚正氣,激勵全國文物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充分發(fā)揮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開創(chuàng)文化遺產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此次共有49個單位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77名個人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名個人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勞動模范”稱號。

  本次被表彰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在三星堆遺址祭祀區(qū)進行的考古勘探與發(fā)掘工作,是實施“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與“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重要舉措,在明確三星堆古城空間格局、獲取極重要標本、實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創(chuàng)新考古工作新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收獲。

  該院主持完成了數量居全國三分之一的四川石窟調查工作;主持管理了國家“一帶一路”重要項目“援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項目”。皮洛遺址、三星堆遺址、城壩遺址、羅家壩遺址、江口戰(zhàn)場遺址等考古發(fā)掘項目入選年度“十大”,其中皮洛遺址考古成果被譽為是一項具有世界性重大學術與社會政治意義的考古新發(fā)現。三星堆祭祀坑的發(fā)掘模式,受到充分肯定。榮獲國家四部委聯合頒布的“第六屆全國杰出專業(yè)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稱號。

  作為西南地區(qū)最大的綜合性城市博物館和國務院授牌的國字號皮影專題博物館,近年來,成都博物館(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在積極探索發(fā)展城市文化服務、打造高質量文化產品供給、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

  自2016年新館落成以來,該館接連獲得第十六屆、第十八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等國家級獎項20余項,先后獲得四川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省級獎項40余項,成都市城市改革創(chuàng)新先進集體等市級榮譽獎項50余項。根據博物館館藏特色和資源優(yōu)勢,與區(qū)域內其他博物館在專業(yè)研究上形成錯位發(fā)展,重點進行木偶皮影研究等。

  被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的宜賓市博物館研究館員羅培紅,從事文博工作37年來堅守在一線。協助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近2萬平方米的考古發(fā)掘工作,組織完成宜賓市兩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強館藏文物保護,分批完成278件珍貴紙質文物、143件青銅器以及73冊《大藏經》修復,主持建設宜賓市博物院新館,創(chuàng)新文物展示利用,策劃多項展覽引進來、走出去。

  四川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韋荃從事文物保護科研工作39年,一直致力于文化遺產保護。他積極發(fā)揮科學技術在文物保護和傳承利用中的支撐作用,在石窟寺保護、文物本體保護、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取得多項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先后主持國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科技廳課題和文物保護項目200余項,助力西南地區(qū)文物保護科技水平提升。擔任川博院長后,常設展、臨時展提質見效,引發(fā)觀展熱潮。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王方40余年來,參與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市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主持百余個考古工地的勘探與發(fā)掘,策劃設計近100項精品文物展覽,深耕古蜀文明研究,編撰出版50余部專業(yè)書籍。尤其是全程參與發(fā)掘、研究和展示金沙遺址,其整理面世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標識。(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