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樂山金口河:探索形成“黨建+石榴籽”調解模式
2023年07月06日 11:46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6日電 (劉剛 顧紅桃)近年來,樂山市金口河區(qū)堅持黨建引領,聯動民族團結力量,不斷深化民族地區(qū)訴源治理工作,探索形成了“黨建+石榴籽”調解模式。

  聯動發(fā)力,搭建組織“強陣地”。依托“石榴籽”調解體系平臺,印發(fā)《“石榴籽”調解室工作機制》和《“石榴籽”調解室工作流程》等文件,建立健全“1+4+N+1”調解機制,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法院主推,各部門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確保將訴源治理實質化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目前,已在法院機關和人民法庭建成“石榴籽”調解室2個,邀請7個調解組織、67名專兼職調解員參與調解工作。

  縱深固力,構筑調解“新模式”。建立“零距離”服務模式,在人民法庭、“矛調中心站”、村居社區(qū)設立訴訟服務點,構建形成“庭、站、點”司法服務網絡;深化“德古+”調解模式,注入“蘇易”和“家支領頭人”、村社干部、人民調解員等力量,綜合運用“德古擔保酒”等民俗風俗,將天理、國法、人情有機糅合,確保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發(fā)揮“網絡云”助力模式,引導當事人通過“智慧法院”立案,利用“人民法院調解平臺”調解,使用“新浪庭審直播”觀審,讓公平正義“觸手可及”。

  普法有力,做好法治“導航儀”。堅持“巡回審判+指導調解”方式,把群眾關心、關注的案件庭審搬到村寨,就地開庭調解、就地指導宣傳25次;堅持“以案釋法+專題講座”方式,圍繞私自種植罌粟、捕殺野生動物等典型案例以及高額彩禮、“娃娃親”等陳規(guī)陋習,開展專題普法講座7場,編印案例讀本2期1000本;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方式,積極邀請少數民族學生走進法院,開展模擬法庭、法治小課堂等活動,組建樂法媽媽、“小綠芽”普法團隊送法進學校、進社區(qū)、進村寨14次。(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