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kjws > 四川日報

科技界“大國重器” 四川還有哪些?
2021年05月18日 09:44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縱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發(fā)現首批“拍電子伏加速器”和最高能量光子——這一發(fā)現使得深居稻城海子山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走進公眾視野。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再度引起公眾關注。

  1988年,我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成,開啟了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發(fā)展的歷程。截至十三五末,我國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有50余個,包括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貴州“天眼”)、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

  四川正加速形成先進核能、天文觀測、深地科學、生物醫(yī)學、航空風洞等五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同時依托成都超算中心,在天府新區(qū)集中建設科學數據和研究中心,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供數據存儲和算力支撐,構建“五集群一中心”的重大創(chuàng)新平臺布局。

  先進核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中國環(huán)流器二號A裝置和中國環(huán)流器二號M裝置為核心,集聚電磁驅動聚變原型裝置等前沿創(chuàng)新引領平臺,攻克未來能源主要技術,保持我國在核聚變、裂變領域的領先地位。

  天文觀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空間環(huán)境地基綜合監(jiān)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圓環(huán)陣太陽風射電成像望遠鏡為核心,在四川稻城地區(qū)集聚形成全球頂尖的大天文觀測集群。

  深地科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為核心,開展暗物質直接探測實驗、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和核天體物理實驗等前沿課題研究,打造世界深地科學研究的中心。

  生物醫(yī)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轉化醫(yī)學研究設施(四川)項目為核心,聯動創(chuàng)新平臺,促進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診療技術,大幅提升我國轉化醫(yī)學研究水平。

  航空風洞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以多功能結冰風洞、大型低速風洞為核心,整合多態(tài)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等研究平臺,形成覆蓋低速到高超聲速、跨尺度模擬的空氣動力試驗能力,集聚形成亞洲最大航空風洞群。

  科學數據和研究中心:以成都超算中心為核心,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chuàng)新平臺提供科學數據存儲和算力支撐,實現“科學大腦”在綜合性科學中心駐扎,輻射帶動西部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大科學研究布局。

  截至“十三五”末,我省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7個。包括:

  ●中國環(huán)流器系列裝置

  ●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空間環(huán)境地基綜合監(jiān)測網(子午工程二期)圓環(huán)陣太陽風射電成像望遠鏡

  ●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

  ●轉化醫(yī)學研究設施(四川)項目

  ●多功能結冰風洞

  ●大型低速風洞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