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3月13日電 (記者 王鵬)2025年3月13日是第二十個世界腎臟日,今年的主題是:“您的腎臟健康嗎?早檢查,保健康! IgA腎病作為我國最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患者群體龐大,在青壯年群體中高發(fā),尤其值得關注。
資料顯示,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是我國尿毒癥的主要病因,約占44%,而IgA腎病作為我國最常見的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約占35%-50%。目前,我國有約500萬的IgA腎病患者,且每年新增IgA腎病確診患者超過10萬人,龐大的患者人群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腎臟內科副主任張凌教授表示,IgA腎病不僅進展快,而且與其他類型的腎炎相比,發(fā)展為尿毒癥的進程會更加隱秘,發(fā)病年齡也更年輕化,臨床發(fā)現主要患者群體集中在18至45歲之間,以成年后的中青年為主。然而,很多患者在早期并沒有任何的不適癥狀,很容易延誤治療的時機。因此,他呼吁,“應該在高中、大學等教育機構中普及尿常規(guī)檢查,以便早期發(fā)現并治療IgA腎病!
據介紹,IgA腎病的臨床表現多樣,癥狀往往不明顯,包括浮腫、蛋白尿、高血壓等,容易被忽視,很多患者沒有感到明顯的身體不適便不予重視,隨著腎單位的持續(xù)丟失,腎功能的損傷無法逆轉,導致在發(fā)現時已經進入了腎功能不全。
此外,IgA腎病在亞洲地區(qū)的發(fā)病率顯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區(qū),亞洲人群罹患IgA腎病后進展為終末期腎病(ESRD)的風險高出56%,且疾病進展更快。青壯年群體作為家庭和社會的中堅力量,隨著患病后腎功能的逐漸下降,將不得不通過腎透析或者腎移植維持生命,導致不得不告別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并進一步加重醫(yī)療系統以及患者家庭的疾病負擔。
因此專家指出,提高公眾對IgA腎病的認知,普及篩查意識,建立“早篩、早診、早治”策略變得迫在眉睫,即早期篩查鎖定高風險人群,及早發(fā)現異常,為診斷和治療提供線索。在篩查異常后,通過腎活檢等手段盡早確診。早治則是確診后及時治療,控制病情,防止加重,減少并發(fā)癥,最大程度的保護患者腎功能,提升生活質量。
據介紹,除了規(guī)范化的藥物治療外,遵循一定的飲食原則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IgA腎病患者的治療也十分重要。在飲食方面,應堅持低鹽低鈉飲食;倘若腎功能已出現損傷,則需調整為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每日飲水量的計算方法為前一日尿量加500毫升。在生活作息上,應戒煙戒酒,依據自身身體狀況適當鍛煉,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同時注重保持心理健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