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ms > 四川日報

巡山19年 他是大熊貓的守護者
2021年02月24日 11:19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每年第一場雪,大熊貓都會下山來覓食,這是最容易偶遇大熊貓的機會,張宣總會去巡山。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楓 攝

  王晉朝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倢 程文雯

  回龍溝總是籠著半山的云,張宣守護的山就在這片云坳坳里。2月23日,張宣正在為春節(jié)后的第一次巡山準備行囊,幾天后,他就將踏上巡山之旅,去尋找大熊貓的足跡。

  行走在大山中,尋找大熊貓已是張宣的日常。多年的經(jīng)驗告訴他,每年第一場雪,大熊貓都會下山來覓食,這是最容易偶遇大熊貓的機會。

  1996年,張宣來到回龍溝的一處林場工作。2001年,張宣又從林場借調到四川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回龍溝保護站,從伐木的林場工人變成了守護大熊貓棲息地的管護人員,現(xiàn)在他是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管理分局彭州管護總站回龍溝保護站站長。

  19年里,張宣一直在追尋大熊貓的足跡,也見證了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幾次升級:1996年,回龍溝設立保護站;1999年從縣級保護區(qū)上升為省級保護區(qū);2002年,成為國家級保護區(qū)。2020年,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立,保護區(qū)面積也由原先的301.5平方公里擴大至318平方公里。

  大山中行走,張宣練就了一身本領,山里的植物他大多都能辨別?匆谎壑参,他就能辨別出大熊貓是否會在此生活。因此,大熊貓調查隊的隊友們送了他一個別名——辨哥。

  張宣說自己就是個土專家,但從一個林場工人到成為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的正式隊員。這中間看過多少書,走過多少路,只有他自己知道。

  進

  進山19年,只為追尋大熊貓

  盡管在山里追尋了大熊貓19年,張宣還沒有見過一次野生大熊貓。每到下雪天,他都會想起19年前的那一場雪,那是他離大熊貓最近的一次。

  2002年1月,山里迎來第一場大雪,村民王朝富在水電站附近看見了正在覓食的大熊貓,便立馬通知了張宣。

  等張宣趕上山,大熊貓已消失在叢林中。追隨著腳印,張宣尋到了新鮮的熊貓糞便。糞便的溫度告訴他大熊貓剛來過,糞便不是青色,而是夾雜著些白色,說明這只大熊貓去過人類生活區(qū)。

  熊貓糞便不僅能判斷熊貓行蹤,更是判斷大熊貓種群數(shù)量的工具。

  “在第三次、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里,我們都是通過糞便提取DNA來判斷大熊貓種群數(shù)量的!睆埿麉⑴c了全國第三次和第四次大熊貓調查。

  “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是我最驚險的一次巡山。差點就死在里面了!爆F(xiàn)在回想起那段經(jīng)歷,張宣都感到后怕。

  2014年,張宣在茂縣磨子溝進行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工作。雇傭的向導冒稱識路,進山以后才承認自己實際上40年沒進過這片大山了——這時他們已經(jīng)走進了海拔3000米的無人地帶。

  失去方向,突遇山雨,兩條腿都爬滿了吸血的山螞蟥……鎮(zhèn)定后,憑著多年的經(jīng)驗和手里的地圖,他選定了一條安全脫險的道路——先上山避雨過夜,第二天再說。

  那一夜,在一塊凸起的巖石下,一堆火兩包煙,張宣和向導對坐了一夜。

  “到第二天早上,我都想放棄了。好在太陽升起,我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走到了山梁上!睆埿f看著路對了,他又燃起了希望。終于在第二天下午,張宣拖著浮腫的雙腿,到達了最近的村莊。找老鄉(xiāng)討要了一碗稀飯,喝完便一頭睡去,這一睡就是兩天。他說,這是他喝過的“最醉人”的稀飯。

  “自己算幸運的,在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里,還有很多人受傷!

  退

  人類活動遠離山林,給大熊貓騰挪空間

  19年里,張宣也見證了許多變化。過去,周邊村民常常會上山捕獵,設下了很多圈套。

  “我們會去山里抓捕獵者和解除他們設下的圈套。”在張宣辦公室里,有個麻袋,里面裝滿了獵套。

  “我最后一次在山上搜到獵套是2017年,隨著寶山村的發(fā)展,村民開農(nóng)家樂也能掙錢,加上保護意識的加強,現(xiàn)在村民不會再上山捕獵了!睆埿f。

  在張宣記憶中,他最后一次聽見槍聲,是在2007年,捕獵者被抓捕,被判刑12年。

  現(xiàn)在,村民們常常會說:“有辨哥他們在這里鎮(zhèn)起,誰還敢打獵!

  “以前打槍的多,很多動物都看不到了,現(xiàn)在野豬隨時可以看見,黑熊也會下山來找吃的,連金絲猴的種群也變大了!睆埿f,現(xiàn)在已發(fā)現(xiàn)了5個川金絲猴種群,每個種群大概有100多只川金絲猴。

  回龍溝里曾有一座礦場。“礦場是民國時期修建的,鼎盛時有3000多人,礦場還有自己的醫(yī)院、電影院!鄙鲜兰o90年代,成立保護區(qū)后,礦場退出了歷史舞臺。

  如今醫(yī)院、電影院早已沒了痕跡,但每次巡山時,張宣都能在叢林中看見早已布滿青苔的灶臺,張宣想利用礦庫遺址,再設立一個巡護站,平日可以住在山里。

  2008年,曾出現(xiàn)過大熊貓的水電站也關停,給大熊貓們留出更多的生活地帶。

  對張宣來說,能不能看見大熊貓,其實已經(jīng)沒有那么重要,只要看到大熊貓棲息地的生態(tài)在恢復,大熊貓在增加,他就沒有遺憾。全國第四次大熊貓普查結果顯示,回龍溝保護站這一片區(qū)有7只大熊貓。

  19年來,張宣見證了水電站、礦廠、獵槍的消逝。19年間,他的期待在逐一實現(xiàn):保護區(qū)面積擴大了、生物種群豐富了、人們開始敬畏大自然了。19年間,也有很多他不敢想的事發(fā)生了:大熊貓國家公園成立了,這里將提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19年里,他將自己融入進這片山中,也見證著這片山的變化。

  在成都,還有著許多“辨哥”。他們走遍了大熊貓棲息地的山山嶺嶺,只為守護大熊貓的樂園,探尋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的答案。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