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ms > 中國新聞網

高校教授、博導組成的“疫下幫廚天團”
2021年11月10日 14: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曹惠君
分享到:

  成都理工大學學生有序取餐。 成都理工大學供圖

  ( 抗擊新冠肺炎)高校教授、博導組成的“疫下幫廚天團”

  中新網成都11月10日題:高校教授、博導組成的“疫下幫廚天團”

  記者 賀劭清

  洗胡蘿卜的教授、擇辣椒的博導、裝饅頭的地質專家……連日來,一張張成都理工大學老師們組成“成理攀登志愿服務隊”在食堂后廚幫忙的照片“刷屏”各大社交平臺。為了保障疫情期間學生飲食,這些平日里在教室里“揮斥方遒”、在頂級期刊雜志發(fā)論文、在前沿領域引領科技潮流的老師來到食堂“洗手做羹湯”。

  成都理工大學進行全員核酸檢測!〕啥祭砉ご髮W供圖

  近期,成都市成華區(qū)理工東苑西區(qū)接連出現(xiàn)本土確診病例。11月9日,成都市成華區(qū)理工東苑西區(qū)風險等級由中風險地區(qū)調整為高風險地區(qū),這也是四川目前唯一的高風險地區(qū)。

  隨著疫情防控措施升級,成都理工大學學生因封閉管理留在宿舍。為學生配餐等后勤工作任務隨之繁重、人手嚴重緊缺。為全力保障3.2萬余名成理學子能及時在宿舍吃上熱飯,8日23時,成都理工大學決定即刻征集志愿者、組建志愿服務隊,緊急增援后勤保障工作。

  “疫下幫廚天團”在后廚幫忙!〕啥祭砉ご髮W供圖

  很快,一支逾百人的“成理攀登志愿服務隊”迅速組建成立。他們中有來自學院的教授、珠峰引才的年輕博士,輔導員,也有來自機關部門的干部職工。他們有的研究行星科學,有的研究極端氣候,有的剛剛大學畢業(yè)來到工作崗位,有的已經在教職上深耕多年。

  成都理工大學環(huán)工院的博士生導師魏玉峰是最先響應號召的人之一。他介紹,環(huán)工院一開始就組建了志愿者群,學校、學院的號召轉發(fā)進去,所有人都在踴躍地報名!捌綍r沒有感覺,那個時候才知道人心這么齊,每個人都愿意做這些,能做什么做什么,每個人都希望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

  “疫下幫廚天團”整理新到的蔬菜。 成都理工大學供圖

  成都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fā)展研究院博導、教授鄧星橋所在的小分隊共有7人,主要負責打包分餐。鄧老師打趣自己裝餐“人狠話不多”“我們給學生打的菜多得按都按不住”……他介紹,分餐送餐的老師們一天往往需要工作8小時以上,“一直站著,腿都麻了,但是一想到還有學生沒吃上飯,手里的動作沒停下來過!

  成理珠峰團隊首席科學家熊富浩副教授被安排到了“擇菜分隊”,為了處理好面前的胡蘿卜和南瓜,他還專門電話請教了妻子。“畢竟工作以后沒有做過這些活兒,怕哪些地方沒做好!卑胩煜聛,他對胡蘿卜和南瓜已經“了如指掌”,還開始把經驗傳給身邊的同事。

  “疫下幫廚天團”整理新到的蔬菜。 成都理工大學供圖

  老師們對待裝餐像對待科學一樣嚴謹,為了最快速度讓學生吃上熱騰騰的飯菜,博導、沉積地質研究院研究員郎咸國所在的小分隊吸取其他小分隊經驗,將每種早餐的裝盤順序、裝餐人的站位、大家之間的配合都進行了研究!霸顼埼覀円o他們裝饅頭、雞蛋、牛奶,先裝哪個,誰來裝誰來放,我們都制定了方案。”郎咸國表示,他也被學校“00后”的學生志愿者感動,“我們學校這么快完成3萬多人的兩次核酸檢測,沒有大家的通力合作,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教授、老師們蹲在地上摘菜!〕啥祭砉ご髮W供圖

  甜椒炒肉、西紅柿雞蛋、洋蔥炒肉、三月瓜、豆芽、黃瓜炒雞蛋、黃瓜肉片……在“疫下幫廚天團”的通力合作下,成都理工大學食堂的飯菜營養(yǎng)又豐富。忙碌了一天的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春暉說:“我經常告訴學生,行星科學是國家未來的戰(zhàn)略方向,大家身上有很重的責任。這次疫情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很重大的考驗,我作為他們的班主任,必須做出表率。”

  教授、老師們在后廚幫忙!〕啥祭砉ご髮W供圖

  而當老師們幫廚的照片“刷屏”之時,學生們也在網絡社交平臺發(fā)表了對此事的看法。學生們評論“太好吃了!充滿學術的力量!”“據今天吃的蘿卜可能就是劉教授切的。”“以父母之心,行教育之事!

  忙碌了一天的老師們。 成都理工大學供圖

  據悉,成都理工大學后勤保障組及時整合餐飲中心在校員工365名調整食堂供餐結構,制定了《學生取餐方案》,同時積極籌備大米108120斤、面粉48018斤、油82612斤、打包餐具207700套(豬肉庫存123200斤),目前還有食材110000斤、打包餐300000套及其他物資陸續(xù)到貨,為全校師生排供了有力的餐飲保障。

  志愿者們分發(fā)盒飯。 成都理工大學供圖

  截至記者發(fā)稿時,成理攀登志愿服務隊仍在為學生服務。為確保在校內活動的志愿者健康上崗,成都理工大學校醫(yī)院同步加大了核酸檢測力度。(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