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shouye > 中新網(wǎng)四川

張燕:攀登藝術高峰 傳承川劇之美
2024年11月17日 18:54 來源:中新網(wǎng)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11月17日電 (韓金雨)“藝海無涯,作為一名演員,就必須去不斷地攀登藝術高峰。”近日,川劇演員、三次沖擊“梅花獎”終如愿的張燕接受采訪時候表示,獲得“梅花獎”不是終點,而是自己新的起點。她希望自己在攀登藝術高峰中的坎坷和光芒,能為下一代川劇人指引方向。

張燕。受訪者供圖

  1975年出生的張燕,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她9歲開始登臺演川劇。16歲時,她第一次擔任主角,出國表演川劇《芙蓉花仙》,贏得滿堂喝彩。隨著演出經(jīng)驗不斷豐富,張燕漸漸成長為新都芙蓉花川劇團的中流砥柱。她在《芙蓉花仙》《青蛇傳》《白蛇傳》等川劇中擔綱主演,先后獲得四川省旦角比賽一等獎、中國電視戲曲展播一等獎、第21屆(2000年度)全國電視劇飛天獎等。

  后來,由于劇團改制,演員收入減少,為了維持生計,張燕在不斷猶豫中決定隨家里人一起經(jīng)商。許多愛護張燕的前輩老師們都曾嘆惜過:“你不唱川劇可惜了!2008年,當張燕接到了來自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智林等人的橄欖枝時,她毅然決定到四川省川劇院去繼續(xù)發(fā)展深造。

張燕飾演《死水微瀾》中的“鄧幺姑”。受訪者供圖

  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是每個戲劇演員夢寐以求的獎項,重新站上川劇舞臺的張燕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然而,她的“逐梅之路”卻并不順利,從2014年起,三次進軍“梅花獎”,“戰(zhàn)線”長達8年。由于“梅花獎”設有年齡限制,2021年是張燕最后的“摘梅”機會,她頂住壓力,不負眾望,憑借經(jīng)典川劇《死水微瀾》成功獲獎;貞洰敃r的心情,張燕感言仍記憶猶新,“之前遇到的再多坎坷,在拿到‘梅花獎’的那一刻,都是值得的。”

  對于川劇的傳承創(chuàng)新,張燕有自己的思考:“作為一名川劇演員,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守正創(chuàng)新。川劇已有300多年歷史,老一輩川劇藝術家留下了很多精華,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精華原封不動地去演繹它、傳承它,在這基礎之上再進行創(chuàng)新!

  張燕深知,隨著當今的娛樂方式更加多元化,人們對川劇的審美要求也越來越高!耙郧,一場戲可能有3個多小時,因為當時觀眾娛樂活動較為單一,就覺得越長越好。現(xiàn)在年輕人有工作、有生活,能花這么長時間到劇場看劇的人很少!庇谑,張燕改變思路,探索川劇新的發(fā)展模式,她嘗試縮短演出時長,調整唱腔,貼近現(xiàn)代人審美習慣;保留川劇特色的同時,結合現(xiàn)在的流行元素,以及借鑒、容納更廣泛的各類藝術,讓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川劇的魅力。

張燕。受訪者供圖

  “國家對戲曲傳承發(fā)展的重視,讓我堅定了傳承、推廣川劇的信心!睆堁啾硎荆陙,四川成立了不少川劇名人、名家工作室,這為川劇從業(yè)者帶來了十分廣闊的前景。廣大川劇演員應該抓住這樣的時代機遇,不斷打磨自身技藝,不斷創(chuàng)作出更多優(yōu)秀的川劇作品。

  談及對川劇青年演員的具體建議,張燕表示,青年演員一定要抓緊時間,把老一輩演員身上的“好東西”傳承下來。如果只是看錄像,很難在表演時把更深層次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比如川劇《武松殺嫂》,故事看上去很簡單,但對這個戲的認知,以及人物背后的情感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要演好潘金蓮的形象,必須把她的情感層層剝離。如果沒有老師的口傳心授,表演就只能象形而不能入心。”

  作為四川省川劇院的中堅力量,在推廣川劇的路上,張燕肩負了更多的責任和擔當。她表示,四川省川劇院這些年一直在開展送戲進校園、進社區(qū)的項目,希望讓更多年輕人欣賞到川劇文化的藝術魅力。耍水袖,舞折扇,揮馬鞭……張燕在校園里推廣川劇時,不僅自己示范動作,還會讓學生上臺模仿學習!白屇贻p人親身感受川劇之美,或許更容易讓興趣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除了線下推廣,張燕自己還會通過朋友圈、視頻號等各社交平臺,不遺余力地宣傳川劇藝術!拔铱吹搅嗽絹碓蕉嗟哪贻p人愛上川劇,學習川劇,我對川劇發(fā)展充滿了信心!睆堁嗾f道。(完)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