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夢與民族情懷的交響——《來自陌生月亮的信》劇評
2024年12月5-6日,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chuàng)作項目、四川藝術基金2024年度重點資助項目兒童劇《來自陌生月亮的信》在四川大劇院火熱上演。該劇由宜賓話劇團創(chuàng)排,宛如一抹溫柔的月光,輕輕灑落在孩子們純真的心田。它不以說教為徑,而是以童真的視角為筆,蘸取生活中最純粹的色彩,細膩描繪出一則直擊心靈的故事篇章。在藝術與夢想的交織中,每一個場景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不僅照亮了孩子們認知的夜空,細膩地撫摸著情感的嫩芽,更以它那細膩而深邃的光芒,溫柔地撫慰著心靈最柔軟的部分。
一、童心共鳴:兒童劇的創(chuàng)作智慧與敘事深度
在兒童劇《來自陌生月亮的信》中,我們看到了兒童視角創(chuàng)作的獨特魅力。我們曾經(jīng)都有過,或許直到現(xiàn)在,還會對著毛茸茸的玩具傾訴心聲、互訴衷腸的經(jīng)歷。在兒童的認知世界里,植物、動物甚至無生命的物體都是一體的,他們似我們的朋友或家人。編劇深刻洞察并巧妙利用了兒童的“泛靈心理”,通過擬人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賦予冰箱、洗衣機等日常物品生命與情感,使它們成為故事的參與者和情感的傳遞者,細膩地映射出主人公方月亮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郵筒不再僅僅是郵遞的信使,它化身為寓言故事的忠實見證者與積極推動者,每一次信件的傳遞都承載著情感的流轉與劇情的推進。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是真正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觀察生活,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產(chǎn)物。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故事的趣味性,讓劇情更加引人入勝,更重要的是,它讓兒童在觀賞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理解與尊重,能夠在劇中找到自己的映射,從而更加全情投入,沉浸在這個充滿想象與共鳴的世界里。
該劇在敘事上避免了傳統(tǒng)的說教意味,而是通過生動的情節(jié)和角色互動,自然而然地傳遞了勇氣、夢想和善良的主題。從而提高了兒童的接受度。試想,我們每個人兒時都曾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父母外出歸來,總會下意識地摸摸電視機的溫度,檢查我們是否偷偷看了電視。在劇中,這一熟悉的場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讓兒童觀眾在歡笑中聯(lián)想到自己與父母之間那些微妙而有趣的小“較量”,同時也促使成人觀眾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對他們內心世界的理解。在該劇中,摩卡玩具狗,這一方爸爸兒時的玩伴,以一種玩世不恭、略帶嘲諷的姿態(tài),對“夢想”與“勇氣”這些崇高的概念提出了質疑。它認為那些宏大的詞匯不過是成人世界的幻想,對現(xiàn)實并無實質性幫助,聲稱方月亮的月亮夢想公司是它“狗生聽過吹得最離譜的!,這種質疑,與方月亮那顆純真無瑕、充滿“奇思妙想”的心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方月亮充滿了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的渴望,他對“夢想”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認為只要心中有夢,就能飛翔;而“勇氣”,則是他面對困難與挑戰(zhàn)時最堅實的后盾。這兩者的思想碰撞,不僅展現(xiàn)了兒童內心世界的復雜性——既有對美好事物的無限向往,也有對現(xiàn)實困境的困惑與掙扎。同時玩具狗摩卡的質疑也象征著成長過程中兒童可能會遇到的外部聲音,它們或許會讓人動搖,但方月亮的堅持與純真,則是對這些質疑最有力的回應。
劇中沒有一句臺詞提到“平等”,但平等的概念貫穿全劇。這是編劇一次深刻而感動的嘗試,觸動那些“曾是孩子,終為父母”的心靈。第一次,當方爸爸說出“算了”時,我們感受到的是成年人面對現(xiàn)實困境時的無力感。方月亮的追問“為什么要算了!”則體現(xiàn)了孩子對夢想和希望的執(zhí)著追求。這種沖突,讓觀眾看到了不同年齡段人群在面對困難時的不同態(tài)度,也引發(fā)了對成年人如何保護孩子夢想的深刻思考;第二次,方月亮的崩潰與質問將劇情推向了高潮。他控訴父親用“夢想”來哄騙自己,認為大人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展現(xiàn)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成年人信任的瓦解,以及對現(xiàn)實世界殘酷的認知。最終在方媽媽的出場和解釋下,劇情迎來了轉機。她告訴方月亮,那些夢想并沒有被忘掉,而是長大了。她進一步闡釋了“夢想公司”的概念,將整個世界比作一個巨大的夢想公司,每個人都在其中工作,追求著或大或小的夢想。這一番話,不僅為方月亮解開了心結,也讓觀眾看到了成年人對夢想的守護。通過高潮迭起,編劇巧妙地傳達了一個深刻的信息: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有“做不到”和失語的時候。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放棄夢想和希望。角色間的情感流動,是對“成長不易,夢想可貴”這一主題的深刻詮釋。
另外,劇中的兩位小主角——生活在山區(qū)里的阿措羅布和生活在城市里的方月亮,通過“月亮郵箱”為引子交流彼此的生活和夢想,他們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共同成長。這種孩子間平等的對話和情感的交流,讓兒童觀眾能夠輕松代入角色,感受成長的喜悅和挑戰(zhàn)。同時,劇中沒有直接告訴兒童應該如何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而是通過角色的行動和選擇,讓兒童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勇敢和堅持。這種隱性的戲劇教育方式,更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和思考,也是一次對成人世界的一次溫柔提醒,讓我們重新審視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學會以更加平等與尊重的心態(tài),走進他們那充滿無限可能的內心世界。
二、時代·民族·世界:當代審美交融的新視角
在現(xiàn)代兒童劇的發(fā)展歷程中,其核心在于不斷探索和拓展兒童劇的藝術表現(xiàn)力,使其既能符合兒童的審美需求,又能承載深刻的教育意義?傮w來看,現(xiàn)代兒童劇的發(fā)展主要圍繞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以及藝術技巧的不斷成熟而展開。而在當代,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交融特征,為當代兒童劇的發(fā)展注入新的靈魂。在兒童劇《來自陌生月亮的信》的舞臺上,編劇以一種血脈相連的情感深度,細膩地刻畫了民族地區(qū)兒童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與內心世界!鞍⒋肓_布”不僅僅是劇中的角色,更是當今社會脈動下跳動的鮮活靈魂。編劇以同理心為筆,將自己完全沉浸于那片民族土地上,主動感受著孩子們的快樂與憂愁,思考著他們或許會面臨的困難與挑戰(zhàn),更以藝術創(chuàng)作的能量尋求答案,喚起社會各界對這些小小生命境遇的深切關注。這里的民族性,不再是靜止不變的符號,而是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劇中,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求、對夢想的追逐,以及他們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如何堅守自我,都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再者,該劇歌舞的編排與劇情緊密結合,既增強了劇情的感染力,又提升了觀眾的觀賞體驗,比如阿措羅布在接到了那張通往大城市歌唱比賽的邀請函,仿佛一夜之間,她的世界被一束光照亮。她緊緊握著那張薄薄火車票,就像握住了通往未知世界的鑰匙,眼中閃爍著對大山外廣闊天地的無限渴望。小火車,這個在她心中更是象征著遠方與夢想。隨著阿措羅布跳著舞,仿佛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城市奔跑,每一步都踏出了對未知的好奇與向往,每一步都在與這片土地進行著深情的對話。沿途,風帶著山間的清新與城市的喧囂交織,樹木搖曳生姿,似乎在為這位勇敢的少女加油鼓勁。不知不覺中,臺上恍惚出現(xiàn)了觀眾自己,當初坐著綠皮火車,靠在窗邊一路北上的自己。觀眾與阿措羅布的眼朝對望,映入了生平未見的景象:高樓大廈如巨人般矗立,霓虹燈閃爍,車水馬龍,這一切對我們來說既新奇又陌生,卻也是那么地吸引人,阿措羅布的笑在臉上,觀眾的淚流在心里....。.每一個靈動飄逸的嘻哈舞步、每一句純真爛漫卻又充滿力量的歌詞,每一首民族旋律與當代流行元素完美結合的歌曲樣式,使作品更加貼近當代兒童和成人的審美趣味和娛樂習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流行歌舞已成為一種跨越國界的文化現(xiàn)象,具有廣泛的接受度和影響力,民族故事的深厚底蘊與流行歌舞的現(xiàn)代魅力,在這一舞臺上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不僅加深了劇目的文學內涵,也實現(xiàn)了“1+1>2”的藝術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播效應。
三、堅守情懷:偏遠地區(qū)兒童夢想的呼喚
在觀賞演出的同時,常常被主創(chuàng)團隊那細膩入微的童心洞察力與滿腔民族情懷所觸動。它更像是一首溫柔細膩的歌謠,吟唱著人性的美好與民族情感的深厚。那份流淌在劇中的暖暖情懷,正是本劇不休不止的生命力來源。編劇曾動情分享,提及彝族地區(qū)孩子們的童年和回憶起小時候的自己,沒有豐富的劇目演出,每當聽說有戲要演,孩子們便會急切地攀上墻頭,只為一睹那一抹舞臺燈光亮起的一瞬,他們著急地踮起腳尖,眼眸中閃爍的是慌忙、渴望而又迫切的光芒,這份景象,深深觸動了她的心窩,讓她心里頭一陣陣地發(fā)酸,又滿是心疼,進而堅定了她創(chuàng)作這部兒童劇的初心——要讓彝族孩子的笑臉被其他人看見,讓彝族孩子堅韌樂觀的故事在山谷間回響,讓每一個微小卻熾熱的夢想,都在舞臺燈光下綻放。
從彝族的傳統(tǒng)習俗“換童裙”展現(xiàn)出的童趣盎然,阿措羅布不想失去姐姐對她親情的袒護,到彝族孩子們在大山深處簡單而質樸的日常生活,再到彝族孩子對外面世界那份純真而又熱切的憧憬與向往。每一個細節(jié)都生動地展現(xiàn)了對彝族文化的尊重與熱愛。這種深入骨髓的民族文化自信,讓劇本在展現(xiàn)人性美好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彝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當然,阿措羅布的結局卻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完美”。她一直奔跑,一直跳得很高,最后變成為一束燦爛的煙花,在夜空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后,逐漸消散,她說,她自由了。這一幕,無疑給觀眾留下多種解讀和無盡的感慨。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阿措羅布的故事更加真實、更加動人。這不僅僅是她個人的逐夢之旅,更是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生活在偏遠地區(qū)、渴望被關注與理解的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或許沒有豐富的物質條件,沒有廣闊的視野與平臺,但他們同樣擁有夢想,同樣渴望被看見、被聽見。阿措羅布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穿透了現(xiàn)實的陰霾,照亮了這些孩子們前行的道路。在當下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主創(chuàng)團隊沒有忘記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用自己的才華與熱情,為這些孩子搭建了一個夢想的舞臺。傳遞了愛與希望的信息,也激發(fā)了社會對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關注與思考。這份對民族情懷的堅守與傳承,讓這部作品具有了更加深遠的意義與價值。(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戲劇影視導演系副主任龔苑蕾、四川師范大學戲劇專碩在讀研究生唐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