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首頁 > shouye > 中新網四川

廣漢:國有閑置資源“下”移 基層治理效能“上”提
2025年07月22日 12:52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7月22日電  為進一步盤活利用國有閑置資源,實現資源配置與基層需求有效銜接,促進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今年以來,廣漢市積極推動國有閑置資源下沉社區(qū),深入破解“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為基層治理賦能增效。

  開“良方”,建立健全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廣漢市委社會工作部不斷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多舉措為基層減負賦能。主動搭建社區(qū)需求和部門資源溝通橋梁,對國有資產資源進行全面摸底,結合實際需求篩選出低效、閑置、產權明晰國有資源資產15宗,其中閑置資產總面積約17579平方米、土地總面積約2750平方米,為閑置資產資源下沉社區(qū)賦能發(fā)展提供真實可信數據。精準匹配閑置資產資源賦能村(社區(qū))發(fā)展建設項目和資金來源,從“綁在臺賬上”轉化為“落到點子上”,讓廣大基層干部放開手腳、輕裝前行,不必四處找項目、籌資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抓落實、促發(fā)展、辦實事。

  抓“良藥”,科學謀劃閑置資產運維模式。對閑置資產原食藥監(jiān)局辦公用房移交雒城街道擬建設書院社區(qū)綜合服務中心,聚焦青創(chuàng)空間、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服務等特色定位,采取“社區(qū)+社會組織”的運維模式,覆蓋書院社區(qū)、三北社區(qū)、學府社區(qū)等7個社區(qū),預估服務中青年、新就業(yè)群體、老城居民等群體4萬余人,讓曾經的閑置資產“變廢為寶”。對閑置資產原廣漢市中醫(yī)醫(yī)院健康管理中心移交雒城街道擬建設金佛社區(qū)綜合服務中心,圍繞關愛服務“一老一小”等特殊群體,開設社區(qū)食堂、機構養(yǎng)老、志愿服務、康養(yǎng)服務等服務空間載體,通過“社區(qū)+社會組織+社區(qū)合伙人”的運營模式,覆蓋服務金佛社區(qū)等5個社區(qū)5萬余人。對已征未拆農房及存量建設用地移交金雁街道用于打造黑塔街休閑微廣場,將便民設施、文化活動、自治議事等功能嵌入空間肌理,為居民之間建立公共聯系、深化睦鄰關系創(chuàng)造公共空間,建成激發(fā)創(chuàng)新治理、凝聚集體智慧的“微客廳”。

  顯“良效”,破解推動基層治理多方共贏。立足減負和賦能同時發(fā)力,廣漢市委社會工作部理順涉及國有閑置資產資源下沉(村)社區(qū)賦能基層發(fā)展相關部門權責關系,明確財政、住建、自規(guī)等市級部門職能職責,鼓勵下沉資產資源與配套資金同步,讓資金跟著需求走,破解村(社區(qū))“活多錢少、活多無錢”的窘境。村(社區(qū))堅持黨建引領、以民為本,堅持需求導向、普惠共享,堅持多元投入、長效運營,采取“公益+低償”“公益+服務”的模式,有序推動國有閑置資產資源成為基層社會發(fā)展的造血庫、治理效能提升的供給地、居民生活休閑的好去處。(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