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wǎng)四川

綿陽梓潼:中國第一口超7000米“爭氣井”
2022年04月20日 20:40 來源:中新網(wǎng)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wǎng)四川新聞4月20日電 (胡莎莎  軒新)在綿陽市梓潼縣觀義鎮(zhèn)池塘村3社,有著中國第一口超7000米超深井——關基井。這口深井已圍上白色的圍墻,一塊提醒牌特別醒目:當心中毒、當心天然氣爆炸。藍天白云下,采氣井口靜靜佇立,斑駁的鐵架猶如一座無字豐碑,訴說著它曾經(jīng)的輝煌。

  這口引以為傲的超深井為何叫“爭氣井”?開鉆過程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關基井。 梓潼縣委宣傳部供圖
關基井。 梓潼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觀義鎮(zhèn)池塘村3組組長龍和宗的帶領下走近關基井,這是一座用圍墻圍起來的油氣井,高約2米的機井身上,分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個鐵制閥門,周圍分布著一些配套設施,基座特別顯眼。這里,坐落著新中國第一口超7000米超深井——關基井,三年探鉆7175米,使我國躍入當時世界深井鉆探的先進行列。通過走訪得知,這口深井是由當時川西北礦區(qū)7001鉆井隊承鉆,1974年12月17日開鉆,1977年12月4日完鉆。

  鉆超深井,需要多項科技的支撐,體現(xiàn)的是大國深度,每向下一米,都是在深層油氣勘探開發(fā)領域的新挑戰(zhàn)!由于我國深井鉆探技術起步較晚,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人手里,加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深井鉆探科研難度極大、后勤保障乏力,缺技術,缺工具,沒有地質資料,可以說關基井的開鉆幾乎是在極度困難中探索前行。

  通過專家反復測繪,研判會商,上報國家有關部門,最終確定在觀義鎮(zhèn)池塘村3組打中國第一口超7000米超深井。因為這里區(qū)域構造位置在老關廟背斜近頂部軸線上,屬于龍門山前山帶與川中地區(qū)過渡帶,是連接中壩、八角場、龍女寺的東西向區(qū)域大剖面,在這里鉆超深井對于弄清過渡帶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含油、氣情況,尋找后備油、氣資源,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關基井紀念碑。 梓潼縣委宣傳部供圖
關基井紀念碑。 梓潼縣委宣傳部供圖

  毫無疑問,這是一口科研井,一邊鉆探一邊進行技術攻關;也是一口“爭氣井”,為中國工人階級爭氣,為中國人民爭氣。重任在肩,人定勝天。7001鉆井隊的全體職工,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敢打敢拼,戰(zhàn)勝了在鉆井過程中一個又一個困難,把國內超深井鉆井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上天、入地、下!笔21世紀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三大壯舉,與“上天”“下!毕啾,我國的“入地”工程相對滯后。石油是工業(yè)的血脈,對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至關重要。1974年12月17日,高聳井架在梓潼縣紅旗區(qū)(現(xiàn)梓潼縣觀義鎮(zhèn)池塘村3組)的山梁上立了起來,寒風朔號中鉆頭開始一寸寸向地層下挺進,24小時不間斷向下探索。當時,全國十余個廠所院校,石油系統(tǒng)專業(yè)力量先后參戰(zhàn)。擔任鉆井任務的是7001鉆井隊,來自全國各省區(qū)的100多個鉆工兄弟在這里組成一支鉆井先鋒隊,一干就是3年。

  接到任務的7001鉆井隊因為沒有經(jīng)驗,能不能打成這樣的超深井,感到困難很多,心里也不踏實。當井深達到4000米時,鉆井隊就遇見了高壓鹽水層。曾在川西北礦區(qū)7001鉆井隊擔任隊長的劉漢賢說:“鹽水層出來以后就把我們的洗井泥漿給污染了,鉆井的泥漿像我們人的血液一樣,泥漿污染過后,如果處理不好,就根本無法打井!比欢,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處理此類情況沒有經(jīng)驗,更沒有技術,一邊摸索一邊前進,西南石油學院專家、四川石油管理局調配專家現(xiàn)場蹲點,成立鉆井液攻關組,不斷試驗,反復論證,終于研制出抗高溫、高壓、熱穩(wěn)定性好的泥漿體系。

  有這樣一個場景,讓劉漢賢至今記憶猶新。1976年7月的一個凌晨,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呼嘯的狂風把鉆井隊動力設備刮翻了,瞬間動力設備處于癱瘓狀態(tài),整個鉆井動力失效。鉆具還在井里面,怎么辦?如果卡鉆,后果不堪設想,劉漢賢想到這里背脊發(fā)涼。就在這個危機時刻,鉆井隊全部職工自發(fā)弄上管鉗、鏈鉗,加上加力管、鋼絲繩,就開始人工開鉆,十多人一組,推一會兒,又換另一組。漆黑的夜里,大伙就靠手電筒,在狂風暴雨中輪流上陣,用人工力量讓100多噸的鉆具動起來,一直持續(xù)到早上8點,整整5個小時沒有一人叫累,個個淋成了落湯雞,大伙只有一個信念,絕對不能卡鉆,不能因此延誤工程進度。

  1977年12月4日,關基井以7175米完鉆!在關基井的鉆探過程中,7001鉆井隊先后戰(zhàn)勝高溫、高壓、鹽水層、石膏層、垮塌層等一系列技術難關。取得了川西北地區(qū)白堊系-二疊系完整可靠的地質剖面,開展了7項錄井,取得了33項資料,334514個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32個油、氣、水顯示和氣測異常段,為川西北地區(qū)石油勘探打開了新局面,為研究川西北-川中過渡帶的石油地質情況提供了“一手”資料。形成了使用自制取心工具和人造金剛石鉆頭、硬地層牙輪鉆頭、超深井泥漿處理劑、油井水泥等多項科技成果。(完)

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本網(wǎng)或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本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lián)系方式:中國新聞網(wǎng)·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