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日電 近日,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正式印發(fā)《成都風土人文叢書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對成都風土人文叢書的定義、編纂要求、審批流程等進行了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成都風土人文叢書的范疇是“全市地方志工作機構組織編纂的反映成都山川風物、民風民俗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地情書籍”,符合國家圖書出版相關規(guī)定。符合市地志辦關于成都風土人文叢書設計的統(tǒng)一規(guī)范。版面字數(shù)原則上控制在30萬字以內”,并在審批流程上對申報立項、項目呈報、書稿審讀、項目審批、復核驗收、書籍出版等就行了細化。《辦法》還對市地志辦提供經費支持的相關流程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
自2016年7月起,成都市地志辦啟動成都風土人文叢書編纂工作。截止2022年11月,已出版了《華西壩記憶》《金堂地名故事》《百家百年》等30余部,涉及武侯區(qū)、龍泉驛區(qū)、金堂縣等11個區(qū)(市)縣,叢書內容精彩,可讀性強,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和共鳴。
2022年,成都風土人文叢書即將推出《蜀道·天回》《舌尖上的龍泉驛》《絲路青白江》《桂湖詩詞》《新津史話》《彭州茶》《天府羊安》《崇州詩詞選粹》。其中,《蜀道·天回》主要介紹了天回鎮(zhèn)從古至今的發(fā)展變遷,以天回的視角望向成都平原,展現(xiàn)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絲路文明的交流碰撞;《舌尖上的龍泉驛》主要介紹了龍泉驛日常鄉(xiāng)土飲食的食材、制作方法,描寫了不同年代不同物質條件對龍泉驛人飲食的影響、對家鄉(xiāng)飲食的感情以及食物中蘊涵的人情故事;《絲路青白江》通過講述青白江區(qū)與古絲路的歷史淵源,挖掘古絲路時期的歷史文化,傳承弘揚絲路精神、絲路文化,服務“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陸海聯(lián)運樞紐、國際化青白江”建設;《桂湖詩詞》主要介紹了歷代詩人、學者吟詠新都桂湖和與之相關的詩詞;《新津史話》從南河往事、人物風華、五津風物、史海鉤沉四個板塊,講述了新津歷史上有趣、有味、有意義、有價值的人、事、物;《彭州茶》主要介紹了彭州茶的歷史淵源、現(xiàn)狀以及茶文化的情況;《天府羊安》主要介紹了清朝末年到現(xiàn)在羊安街道的人文環(huán)境、地域文化和農耕文明以及城鄉(xiāng)變化;《崇州詩詞選粹》主要介紹了歷代崇州人所撰寫的詩詞,以及非崇州籍詩人描寫崇州的詩詞,以詩詞為載體宣傳崇州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
下一步,成都市地志辦將以此次《辦法》出臺為契機,進一步充分調動全市地方志工作機構積極性,不斷推出彰顯中華文明、巴蜀魅力、時代精神的方志成果。一方面依托遍布全市各區(qū)(市)縣的社區(qū)微方志館(史志閱覽室),加強成果配送,提高成都風土人文叢書基層到達率。另一方面持續(xù)深化開發(fā)利用,豐富表達及傳播形式,借助新媒體等平臺,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出成都風土人文叢書系列轉化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