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頁 > bwbd > 中新網四川

羅江:建好社工站 服務群眾零距離
2022年12月26日 14:14 來源:中新網四川 編輯:曹惠君

  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6日電 (何芳)近年來,德陽市羅江區(qū)民政局以社會工作人才培養(yǎng)為基礎,以社工服務機構培育為抓手,大力推進社會工作站(室)建設,充分發(fā)揮其在弱勢群體幫扶、基層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重要作用。

  “蘇橋村羅某家情況特殊,丈夫幾年前意外過世,大兒子出門打工,二兒子在讀初中;老君村的孫婆婆今年80多歲了,患有眼疾,晚上完全看不見……”羅江區(qū)新盛鎮(zhèn)社工站駐站社工如數家珍地說道。

  為深入了解居民的切實需求,收集居民的意見與建議,更好地服務村(社區(qū)),各社工站建站后第一件事就是廣泛發(fā)動社區(qū)社會組織、志愿者線上線下相結合,入戶走訪摸排需求,摸清轄區(qū)困難群眾底數及需求,將擬幫扶對象按照老、弱、病、殘等類別進行精細分類,全面掌握困難人群數量、類別及家庭現狀,目前累計入戶摸排4000余次,掌握群眾需求事項350余個,形成需求清單300余個。

  暑期,各社工站均根據所在鎮(zhèn)的實際情況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暑期夏令營活動。新盛鎮(zhèn)社工站以“結伴‘童’行,暑期好‘趣’處”為主題組織22名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開展了為期4天的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們了解體驗了現代農業(yè)及糖人制作、剪紙、編織傳統手工藝制作。鄢家鎮(zhèn)社工站開展了“自然藝術”為主題的夏令營活動,共15名兒童參加。還有社工站帶著孩子們一起做手工,一起了解什么是校園暴力、如何正確對待校園暴力及情緒調控的方法等,陪伴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假期。

  未成年人既是社工服務的重點對象,也是社工服務覆蓋‘以小帶大’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為幫助全區(qū)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更好地應對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心理情緒等方面的成長困惑和煩惱,社工站積極探索多位一體的協同服務模式,有效聯動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兒童的關愛和保護,累計開展兒童關愛服務4000余人次。

  “土城村的散居特困老人肖大爺,獨自居住、體弱多病,由于視力模糊,肖大爺多次摔倒。”曾書記對新盛鎮(zhèn)社工站工作人員講到,希望能夠幫助肖大爺。

  在了解情況后,社工站與德陽市愛爾眼科醫(yī)院取得了聯系,6月17日,德陽市愛爾眼科醫(yī)院的一行醫(yī)護人員來到土城村,對肖大爺的眼睛進行了初步檢查,確定其視力模糊是患白內障造成。由于肖大爺之前摔倒腿傷未痊愈,炎癥也較高,因此醫(yī)院決定在其腿傷痊愈后,再來接其去做白內障手術!拔覀円矔ㄆ诟M肖大爺的情況,爭取早日能夠解決肖大爺視力模糊、看不清的問題,確保其生活安全!毙率㈡(zhèn)社工站駐站社工說道。

  據悉,針對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要,德陽市羅江區(qū)各社工站一方面為轄區(qū)老人提供保潔整理、衣被清洗、頭部護理、康復保健、日常護理、失能護理等多種居家養(yǎng)老服務,另一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老年人節(jié)日慰問及小組活動,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促進老年人間互動交流,擴大老年人的社交圈。

  “多虧了這些志愿者啊,不然我的菜籽來不及收,就只有在地里發(fā)芽了!5月雷雨天氣頻繁,對處于收獲期的油菜種植戶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我們采用‘社工+志愿者’模式,精準回應群眾需求,幫助勞動力缺失的困難家庭搶收油菜,讓他們盡量減少損失。”白馬關鎮(zhèn)社工站站長介紹道。

  像這樣的特殊困難群體,不僅需要“兜底保障”,更需要“人文關懷”。為推動幫扶方式和服務內容的轉型,羅江區(qū)各社工站在服務開展過程中,根據服務對象需求及服務清單,通過個案服務、小組服務等不同形式,對特困對象、低保對象、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開展入戶走訪、關愛扶助、心理疏導、社會融入、社會支持、政策宣傳等活動,累計服務群眾6萬余人次,個性化滿足群眾需求。(完)

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本網或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新社,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聯系方式:中國新聞網·四川新聞采編部 電話:+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