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正式進入“三伏天”,據(jù)了解,“三伏天”是小暑至處暑之間氣溫最高、濕度最大、悶熱感最突出的時段,由初伏(頭伏)、中伏、末伏三部分組成。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全程僅30天,成為2015年以來最短的“三伏天”。
雖然時間變短,但是悶熱程度不一定會因此減弱。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在接受《新華訪談》采訪時表示,今年預計這一時段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偏多,旱澇并重,東部降水呈現(xiàn)出南北多中間少的分布格局,區(qū)域性和階段性洪澇災(zāi)害以及高溫熱浪都很明顯。另據(jù)媒體報道,北方內(nèi)陸受大陸性氣候影響,“三伏天”以“高溫干燥”為主;而南方沿海地區(qū)多受季風影響,“三伏天”呈現(xiàn)“濕熱交蒸”特征。據(jù)中國天氣網(wǎng),大城市中常年7月20日至8月18日平均最高氣溫及最低氣溫排名前列的均為南方城市;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北部的城市,在此期間出現(xiàn)高溫的頻率也較北方更高。
今年“三伏天”,成都天氣如何?成都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唐錢奎表示,預計今年三伏期間,成都平均氣溫較常年顯著偏高,其中,中伏和末伏期間高溫天氣較常年偏多,有大范圍持續(xù)性高溫出現(xiàn)的可能,高溫期間濕度也比較高,體感會比較悶熱。降水量總體和常年持平,降水過程時空分布不均,多對流性天氣,大概在初伏的后期、中伏的中期以及末伏的前期會有比較明顯的降水天氣。
另據(jù)成都市氣象臺預測,7月20日至7月25日,成都市多陣雨或雷雨。23日前后強對流天氣特征明顯,局部地方暴雨。需注意防范局地強對流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謝夏冬)